柳营奇美医院:抗生素「三不政策」

 作者:超级管理员      原日期:2010年08月15日     阅读次数:64 {content:tags}

柳营奇美医院
柳营奇美医院:抗生素「三不政策」
  更新日期:2010/08/15 12:25
记者李文生/南县报导

一般民众认为抗生素就是「消炎药」或「退烧药」。柳营奇美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邱愉心说,其实,抗生素只对细菌所造成的感染有效,对于病毒、霉菌等其他微生物、自体免疫疾病或肿瘤所造成的发烧或发炎反应是没有效的。(邱医师是位正直西医师敢说实话,值得我们敬佩。)

在熙来攘往的候诊室,随著时间而跳动的看诊号码停在某一个数字,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先生,拄著拐杖,一拐一拐地由儿子搀扶著进入感染科诊间,主诉左下肢红、肿、热、痛,发生蜂窝性组织炎,病人操著纯朴的台语口音,告诉医生说:「医生,帮我『吊一罐大桶』和打一针跟以前同款的『消炎药』就好了。」(台湾人的无知。)

另外,一名三十岁上班女性,因发烧、解尿困难且右腰痛,到门诊求诊,经检查评估后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告知患者必须使用抗生素治疗,但该名患者却面有难色地说:「吃抗生素好吗?会不会对身体不好,产生其他副作用?」。

在过去尚未有抗生素的时代,人们一旦得到感染性的疾病就只能靠著自己的免疫功能来与细菌对抗,别无他法。

从前的感染性疾病,高居各种死亡原因之首,造成人类很高的死亡率。自从佛莱明(Alexander
Fleming)在西元1928年发现了盘林西林之后,陆陆续续就有各种天然或合成的抗生素被开发出来,使得人类有足够的武器来与细菌对抗,进而大大降低因感染症而造成的死亡率。

抗生素并不等同于消炎药或退烧药。另外,因为不同的抗生素,对抗细菌的作用机转不同而且其可杀死的细菌种类也有所不同,因此,并没有任何一种抗生素可以杀死所有的细菌。所以,对于病患是否应该使用抗生素或用何种抗抗生素治疗,最好还是经由医师评估之后,再做决定。

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多半没有太大的副作用,而且可以减少因细菌感染所造成的并发症或死亡率;但是抗生素不当的过度使用,却可以使细菌经由突变或其他方式而筛选出抗药性细菌。

当抗生素使用的越多、越久时,其筛选出抗药性细菌的机会就越高,而当这些抗药性细菌又因不当的接触隔离措施(例如:没有洗手)而传播到其他人身上且造成这些人感染时,就必须要使用更强的抗生素来治疗,甚至当新的抗生素还来不及开发出来时,就有可能没有抗生素可以治疗。

抗生素这种独特的现象,是不会发生在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中的。通常,一般药品的使用过量或不当使用,顶多没有治疗效果或对病人自身产生副作用,并不会对他人造成影响。但是,抗生素的不当或过度使用所产生的抗药性细菌,却会为自己及他人带来很大的威胁。(台湾一直就是如此在恶性循环中。)
如何在有效治疗疾病与避免产生抗药性之间取得平衡,需要医师与民众共同配合。

在医师方面,除了要审慎评估病患是否应该使用或使用何种抗生素之外,也要符合卫生署所制定的规范。至于一般民众,卫生署则提出了「三不政策」的建议:

不自行购买:抗生素是处方用药而且种类繁多,一定要经由医师评估判断之后,再决定是否使用或使用何种抗生素。(卫生署同意让百姓可以自行购买就是错误的政策。)

不主动要求:抗生素并不等同于消炎药或退烧药。对于非细菌所造成的感染是没效的。例如一般感冒,因为大多是病毒感染所造成的,所以只要多喝水多休息,几乎可自己痊愈,如果额外服用抗生素,只是徒增身体负担并且造成医疗浪费。

不随便停药:针对不同的感染症,抗生素治疗的疗程不同,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疗程,才足以有效治疗疾病,完全歼灭细菌。

如果只是初期症状改善就自行贸然停药,不但无法完全杀死细菌、无法有效治疗疾病,而且也容易筛选出抗药性的细菌。所以,适当且合理的使用抗生素,才不易产生抗药性细菌而祸及他人,也才不会让自己在真正需要时无药可用。
评论
  
这位邱愉心医师非常值的赞扬,希望民众真的能够了解她在说什么,而且都能按照她说的去做,这样就已经很好了。台湾还有另外一个大问题存在,就是饲养家畜、禽类等的农民,他们还是在滥用抗生素中,一年约使用掉500公吨的抗生素,这些抗生素随著粪便流入水中,污染环境不说,身上带有的抗生素在人吃肉后,又进入人体中,这些都必须改变,否则还是会污染到人身上。
汉唐中医 倪海厦谨记于佛州2010年08月15日

文章出处:美国汉唐中医
原文链接:https://www.hantang.com/chinese/ch_Articles/drug110.htm
免责声明:本站引用或原创的文章,著作权皆属原创作者所有。内容仅限于个人学习和研究使用;禁止将内容用于商业或非法用途,否则后果由用户承担。访问和转载本站内容即表示您已同意上述条款。如有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给我们发送邮件:beiying8@foxmail.com,我们收到后会第一时间删除或者下架内容。

时事评论
近期更新